-
詹姆斯·布坎南 编辑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 ,1791年4月23日—1868年6月1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美国政治家、外交家,美国第15任总统(1857-1861年在任)。
1812年参加第二次独立战争,后出任美国国务卿。1856年当选美国第15任总统,布坎南出任总统时,正值美国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关头。当时,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斗争愈演愈烈。他尽管为避免南北分裂作过不少努力,但还是无力扭转局势,后来内战终于爆发。而他的继任者正是带领北方赢得战争,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总统;另外,布坎南在任内与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卸任后的布坎南开始隐居生活,1868年6月1日因呼吸衰竭去世,享年77岁。布坎南是美国唯一一位没有妻子的总统。
中文名:詹姆斯·布坎南
外文名:James Buchanan
性别:男
国籍:美国
出生地:宾夕法尼亚州莫瑟博格
出生日期:1791年4月23日
逝世日期:1868年6月1日
毕业院校:迪金森学院
政党:美国民主党
职业:政治家、外交家
信仰:长老教会
詹姆斯·布坎南
1791年4月23日,詹姆斯·布坎南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默塞尔斯堡附近的科文盖普。其移民先祖来自爱尔兰,多年的苦心经营使布坎南家族逐渐兴盛起来,拥有一个小农场。他的父亲为人诚恳,处事公正,宽容大度,口碑极佳,在当地社交界小有名气。母亲伊丽莎白是一个传统类型的家庭主妇,懂诗文,明大义,她的虔诚和勤勉给子女们以极大的影响。他们的家庭保留了爱尔兰人多子多福的传统,共生养了11个子女,詹姆斯·布坎南是长子。詹姆斯·布坎南从小就经常帮助父亲打杂,照顾弟妹,养成了严谨负责的生活态度。
布坎南在默塞尔斯堡读完小学和中学后,于1807年考入迪金森学院。涉世未深的布坎南经不住诱惑,经常调皮和违规,曾被学校遣送回家,经过痛心疾首的悔过自新才得以保留学籍。此后他洗心革面,刻苦攻读,毕业后开始学习法律,后步入受人尊重而又收入可观的律师行业。
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英国人的掠杀暴行激起布坎南强烈的义愤,他在兰开斯特的群众集会上控诉了英国人的罪行,他那声情并茂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他主动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在保卫巴尔的摩等战役中表现十分英勇。怀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与向往,1814年布坎南竞选宾夕法尼亚州众议员成功。短短三年时间内,年轻的布坎南完成了由律师到军人再到议员的转变。此后,布坎南踏上了漫长的仕途之路,成为宾夕法尼亚政坛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签名
正当他春风得意之时,感情上却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布坎南28岁时遇见了安·科尔曼小姐,她美丽大方,父亲是一位有名望的大实业家。两人相见恨晚,关系发展神速,并私订终身。但安的父亲反对二人结合,认为布坎南居心不良。不久,安小姐猝死于家中,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她的死因。初恋情人的故去使他长时间沉浸在悲痛之中,并在内心深处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以致一生过着独居生活。
布坎南出生的小木屋
由于具有渊博的法律知识,并且工作认真勤勉,联邦众议员的工作对他来说是得心应手的,他的威望也在日益提高。他连选连任达四次之久。他在处理政务中保持了持续恒久的热忱,而他的观点却经过了由联邦制拥护者向民主党保守派演变的历程。
美国第15任总统詹姆斯·布坎南纪念馆
此时的布坎南已是一个虔诚的长老会信徒,经常认真研读圣经,按时做礼拜,有时还与牧师晤谈,倾吐心中烦恼和疑惑。但直到晚年才正式履行了入教仪式。
布坎南进入外交界是在1832年初,杰克逊总统派遣他出使俄国。布坎南的使命是与俄国谈判,签订商务公约和有关航海权利的条约。布坎南忠实地履行了使命,并顺利地完成了签订商约的任务。他的第二项使命未能完成,但他做的大量努力为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基础。在俄期间,布坎南游览了许多名胜,研究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现状,并写下了大量观感。
布坎南的半身像
在参议院中,布坎南在外交上的立场一向是比较强硬的。他主张美国应加强军事力量,因为国防是以军力为基础的。在困扰当时历届美国政府的得克萨斯、俄勒冈、美加边界、美墨关系等重大外交问题上,他的态度都带有扩张主义倾向。
与此同时,布坎南的政治观点日趋保守,在当时日益激化的各种矛盾冲突中,力图扮演一个妥协者的角色。他以维护联邦为名,主张限制废奴派的活动,反对在奴隶制问题上操之过急。他与国家主义者和州权主义者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主张双方应达成一定程度的谅解。他还反对在司法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改革。
布坎南并不甘心仅仅当一名国会议员,入主白宫是他的奋斗目标。他经历了三次争取总统候选人提名失败的打击,但他毫不气馁,屡败屡战,逐步地向权力顶峰靠近。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夙愿,布坎南先后放弃了出任联邦总检察长和最高法院法官的机会。1844年,他首次向这一目标冲击,由于知道自己的实力尚欠缺,所以在失败后并未完全放弃,进入了最终的胜利者詹姆斯·波尔克营垒。布坎南因此被任命为国务卿,对此他心满意足,认为自己已拿到了入主白宫的快车票。
布坎南内阁
美英在俄勒冈问题上争吵不休,布坎南仍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但波尔克总统则持极其强硬的立场,试图用武力获取该地区。最后,波尔克作了让步,同意把俄勒冈北半部让给英国,以维护英国人在当地的巨大利益。布坎南领导了这次和谈,并获得成功,美国最终完成了西部边界推向太平洋的过程。
布坎南任国务卿期间,在外交工作中颇有见解,政绩显著。但由于波尔克总统坚持直接插手外交事务,其一些主张也与布坎南相左,因而使布坎南的外交才干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詹姆斯·布坎南
1848年,布坎南再次向白宫发起冲击,失败后卸职退隐,在家乡的农场中静观时局,蓄势待发。
在1852年,布坎南第三次竞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由于几位竞争者势均力敌,结果谁也没有看好的富兰克林·皮尔斯脱颖而出,获得了提名,布坎南以微小的差额失败。皮尔斯上任后,任命布坎南出任驻英公使。在此期间,布坎南做得最有成效的事情是改善了与英国的关系。在扩张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他还卷入了一场风波参与草拟了《奥斯坦德宣言》,谋求购买古巴,如果不能得逞就诉诸武力。这虽然并不是一个有法律效力的公文,却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人们对它褒贬不一,见仁见智。虽然皮尔斯总统迫于压力未予签署,但这个宣言却在美国南方引起一片欢呼声。
詹姆斯·布坎南宣誓就职时的群众集会的情况
1857年3月4日,布坎南宣誓就职。摄影师使用照相机第一次留下了总统就职仪式这一珍贵的图片资料。照片中的布坎南看上去颇有廉颇老矣的感觉。他是一位高龄的总统,面对的却是一个为内战阴云所笼罩的国家。或许总统一职到来得太迟,当年的锐气与活力正离他远去。他摇曳于南北之间,企图寻求一条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来摆脱困境。
布坎南首先着手缓解由于堪萨斯争端所造成的危机。他组织的内阁是政治妥协的产物,蓄奴州和自由州在其中平分秋色。在奴隶制问题上,布坎南的态度十分暧昧。他宣称自己是反对奴隶制度的,但奴隶制有法律依据,他作为总统必须维护宪法。由于他凡事都以法律作为评判的准绳,因此在他看来,《逃亡奴隶法》和堪萨斯成为蓄奴州都是合法的。他宣称他的首要使命是维护宪法和联邦的统一。
1857年,俄亥俄保险公司的倒闭引发了全国性的经济恐慌,布坎南政府的威望日益下降。不久,约翰·布朗起义爆发。起义虽然被联邦军队镇压下去,但它震撼了全国,敲响了奴隶制度的丧钟,也使布坎南政府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共和党在国会中的势力崛起和民主党的分裂使布坎南失去了对国会的控制,因此在1860年大选中,他实践了自己以前的诺言不谋求连任。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总统后,南部诸州纷纷退出联邦,形势已岌岌可危。此时的布坎南已是年近七旬的白发老翁,已无力采取有力行动制止分裂。在1860年的年度咨文中,他谴责了分裂行为,但认为北方对奴隶制的过分干涉是导致分裂的原因。他还表示:各州无权脱离联邦,而联邦也无权制止它们脱离。在离任前的几个月中,布坎南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特别是加强了联邦拥护者在内阁中的力量,但他做得更多的是运用道义上的劝说来制止南部的脱离。然而,国会对布坎南的妥协性政策表强烈不满,采取消极不合作的态度。布坎南总统处在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难以有所作为。
1861年3月4日,布坎南参加了林肯总统的就职宣誓,他非常坦诚地告诉朋友们:联邦的航船已经驶入了它的末路。就在此后不久,内战的炮声在萨姆特要塞隆隆打响了。
退休后布坎南回到了他任国务卿时购置的惠特兰农庄,开始隐居生活,尽量避免外界的干扰。虽然他积极地支持联邦政府为恢复联邦统一而做的各种努力,但许多人仍指责他应对联邦的分裂负责。布坎南曾是一位雄心勃勃,励精图治的政治家,但后来却英雄迟暮,庸碌无为,从而成为美国政治史上最能引起人们争议的总统之一。
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布坎南纪念碑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