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卓新 编辑
杨卓新,字华一,号祖谷,又号茂复,清光绪十六年(1890)10月10日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中和团北渡村。曾任湖南大学代理校长(1930.8-1931.3) ,湖南大学数学系主任,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教务主任等职。
本名:杨卓新
字:华一
号:祖谷、茂复
所处时代:清代
出生日期:清光绪十六年(1890)10月10日
毕业院校:湖南高等学堂
杨卓新博士早年留学时期
20年代初美国大学的研究水平还远低于欧洲,感于此,杨卓新决定渡过大西洋前往西欧深造。趁一战后欧洲币值汇率低落的良机,他于民国9年(1920)抵达英国作博士后研究,先后进入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民国11年(1922)到法国巴黎大学,选听居里夫人的物理讲座,在实验室共同研讨课题。民国12年(1923)赴德国柏林大学,专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来。凭借优秀的数学和物理学造诣,杨卓新得以与爱因斯坦进行对话和探讨。爱因斯坦为构建广义相对论,曾经求助于黎曼几何和张量分析,补学有关数学知识,所以大家在这里不乏共同语言。
在美、英、法、德先后学习11年后,杨卓新于民国13年(1924)回国,应母校(这时已改名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之聘担任教务主任兼数学教授。民国15年(1926)1月,省立湖南大学成立,杨卓新任总辖校务的学校行政委员会10名委员之一,兼理科学长。
次年春,北伐军进入长沙,学校改制,杨卓新任教务主任。接着马日事变发生,学校停办,省政府以杨卓新、唐艺菁两位无党派理工科教授为特派员留守主持,保管校产。民国17年(1928)4月湖南大学复校,民国19年(1930)8月杨卓新代理校长,任职半年多后改任理学院院长。理学院下设数理系和化学系,次年,数理系分家,杨卓新兼任数学系主任。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湖南大学由省立改为国立,杨卓新仍任原职。后推荐矿冶系毕业的吴树基继任数学系主任。
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大学曾迁至湖南辰溪,条件简陋,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且时有日寇袭扰,但湖南大学一直坚持教学,未尝中断。杨卓新随学校奔波辗转,秉承“教育救国”的初衷,从未离开,并积极参与发起组织湖南文化界抗敌后援会。其间,西南联大曾有意邀请他去任教,但他谢绝不往。
杨卓新在教学方面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尤以《数学物理》《微分几何》等课程见长,涉及物质运动或空间结构等物理力学背景,他既能一般地演绎普遍的数理,又能独到地上升为数理哲学,采取探索式的教学方式,重在启发思维。他在教材正式出版方面则采取慎重态度,所以人们能看到他所撰著的只有几本成熟的讲义:《近世解析几何学》《高等数学解析》等。
为加强素质教育,开阔学生思路,杨卓新也主讲面向全校的专题讲座,如《学术与人生》等。他的《科学通义》则适合供理工文各科不同知识体系学生用作科普和科学哲学的讲义。除开在湖南大学工作之外,他对中学教育也很关注,曾在长沙市中学兼课,还担任过长沙明宪女子中学的名誉校长。
杨卓新教授晚年
新中国成立后,曾赴京参加全国高校理学院长会议。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杨卓新随理学院恢复原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结构,组建湖南师范学院,因政事、年事和人事等原因未再担任领导职务。
三年困难时期,他年老体衰,不久发现患上胃癌,于1963年6月10日在长沙病逝。
因为特别赞赏岳麓山儒、释、道三教合流,和谐相处,杨卓新大半辈子都在湖南长沙湘江河畔的岳麓山脚下度过。
他生前注重道德修养,座右铭是“成己、成人、成物;立德、立言、立功”。
弥留之际仍向家人口述:“为学不厌,诲人不倦,日知所无,月习所能;睥睨环宇,熙攘人生,征考通家,张扬大道;彷徨坛席,俯仰名山,日月千秋,江湖万古;非关人杰,或是地灵,逝者如斯,忧乎尚己。”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