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学圣 编辑

四堡印书业创始人

邹学圣(1523—1598年),字宗道,号清泉,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月十二日出生在福建连城县四堡雾阁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是明朝时期中国古籍雕版印刷四大基地之一的四堡印书业创始人。

基本信息

编辑

全名:邹学圣

字:宗道

号:清泉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连城四堡雾阁(原属长汀)

出生日期:1523年

逝世日期:1598年

主要成就:中国古籍雕版印刷四大基地之一的四堡印书业创始人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明嘉靖二年(1523年)十月十二日出生于连城四堡雾阁(原属长汀)一个世代书香之家。幼聪慧明敏,在书林墨浸染下,髫龄即通晓经史,出语不凡,学行端庄,文理优良。长大,厚重端秀,耿介无私,文章、辞令出众。随父漂泊闽粤沿海各地,不仅深谙汉语一些方言,且因频繁接触外商外侨,学会日语、英语会话。

宦途生涯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邹学圣参加乡试中举,第二年参加会试,可惜未中进士,“后举监入太学”,即以举人的身份在国子监苦读了三年。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授户部广积库大使。当时北境大同、甘、河西、山西等地,累遭吉囊、俺答袭击掳掠,致使千里兵燹,灾荒频仍,饥馑相随。而嘉靖帝却笃信道教,专意斋醮,不视朝政,大权为宰相严嵩把持。严家上下依势横行不法,贪贿公行,廷臣凡直言时政,劾其窃权网利者,多惨遭杀害。然学圣青年入仕,目睹外族侵凌,朝政腐败,心中忿忿不平,尤嫉恨逢迎阿谀,终为当道所忌。

嘉靖三十年(1551年)外放扬州,继调苏州,后迁杭州仓大使。在任期间,忧心国事,廉洁为民,积极筹粮,漕运北上,解民饥困,充实军饷,反击异族入侵。

杭、嘉、湖虽素有江南粮仓之称,然倭寇连年侵凌窜扰,沿海州县温州、崇明、松江、嘉定乃至苏州、芜湖等地均受其害,抢掠无时,人民苦况难言。学圣忧心如焚,为保民护国,决心进行严抑豪强,重赋殷实。故学圣调任杭嘉湖督粮道时,强征豪富粮饷,以充国库,赈民饥困,平边息患,深得民心。

晚年经历

万历八年(1580年),父邹雄(碧涧)老迈多疾,累促学圣致仕归里。时朝廷欲迁其湖广任职,然学圣深感官场污浊,政局严峻,独处不易,逐流又非素愿,而老父又过八旬高龄,遂决心致仕归里。然妻邵妙正,苏州人氏,犹依恋苏杭繁华故地,更恐稚子返归闽西山地学业难成,踟蹰不返。学圣洞悉夫人深忧,而令家人集苏杭灯艺、图书及部分古籍雕版装运启行,博得夫人欣然同返。

回乡后,创办雕版印刷古籍,课读儿孙。稚子不负期望,长大皆考入府县学为生员。学圣痛疾官场污秽,嘱儿孙莫入仕途为官,以终身力耕书田为上,借以传先哲之言,行圣贤之德,扬民族传统文化,匡正时弊。于是扩展印刷业,“列书肆以镌经史”,从而开启四堡古籍印刷之先河,“芸编广布”大江南北,饮誉全国,逐步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古籍雕版印刷四大基地之一。

万历十五年(1587年),筑室鳌峰山麓,名学圣书屋。其地绿树修竹成荫,奇石嶙峋,清泉出于石罅,绕室而过,辟为砚池,立“清白镜心”石刻于侧。室中陈列经史,潜心研究与著述,并与致仕归隐之海阳县丞、肇庆府仓大使、登仕郎邹邦贤和地方名士邹邦儒、邹运光、邹峄等人讲学其间,四方士子慕名云集,享誉一时。书屋由是更名清泉书院(清初,再易名鳌峰书院),汀、连、清、宁来此士人络绎不绝。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三月十六日,学圣无疾而终,享年七十六岁。清末废科举后,书院为野僧窃据,易为宫观,民国初年毁,现仅存遗址。

轶事典故

编辑

仓廪大使 携版归乡

根据《范阳邹氏族谱》,四堡印刷业的发轫,可追溯到明朝嘉靖三十年至万历八年(1551—1580年)在浙江杭州任仓大使的邹学圣。

万历八年(1580年),邹学圣的父亲邹雄(碧涧)已92岁高龄,老迈多疾,母亲又早在14年前病逝,多次催促邹学圣致仕归里。当时朝廷准备提拔他到湖广“视篆”(掌印视事,官印例用篆文,故称)。邹学圣深感时局严峻,官场污浊,难以独处,不愿随波逐流,于是决心致仕归乡。邹学圣的妻子邵妙正,苏州人氏,留恋苏杭繁华便利,更担心三个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因此,犹豫着迟迟不同意返回福建。邹学圣得悉夫人思乡和对幼儿学业的忧虑,想出三个解决办法:一是带回苏杭元宵花灯制作技艺,待春节到来时制作并在元宵一游,在四堡也可一睹家乡元宵盛况;二是带回苏杭出版的书籍,供子孙读,以期子孙学有所成;三是带回苏杭一带的雕版,雕版可在四堡印刷成书,书籍出售有利润收入,可保全家生活无虞。因此,“令家人集苏杭灯艺、图书及部分古籍雕版装运起行,博得夫人欣然同返”。邹学圣此一举,自己既能够回乡孝亲敬养,更体恤妻子思乡之情、顾全孩子学业,可谓万全之策。不想却因此成就了四堡雕版印刷的事业奇迹,带来了四堡300余年的繁华。邹学圣,由此成为四堡雕版印刷第一人。

首创书坊 书行天下

邹学圣回乡后,创办雕版印刷书坊,名叫“凌云堂”,印刷各种古籍,为四堡历史上的首个书坊,“镌经史以利后人”,从而开创四堡印刷书籍之先河。刚开始的时候,邹学圣将杭州携回书版进行小规模印刷自用。但是亲戚朋友有需求的,也无偿相赠,表示自己是在弘扬孔孟之学而不是在从事商业性活动。邹学圣课读孩子,几个孩子都不负期望,长大皆考入府县学为生员。邹学圣痛疾官场污秽,嘱咐儿孙莫入仕途为官,以终身力耕书田为上,借以传先哲之言,行圣贤之道,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邹学圣四子邹希孟儒而承父业,添置书版,扩大印刷,创办益智堂书坊,镌经刊史,印刷了大量的经书典籍,往来苏杭,以书会友,诚信无欺,“士林咸敬之”。邹希孟大量收集江浙一带的诗文佳作、名贤集注,带回福建老家,请人雕成印版,再刊印成书。几年后,雕版就汗牛充栋,收入倍增。据谱牒和口碑所传,邹希孟家一次从杭州、广州和樟树等地运银锭回家就达36担28800两,折合银圆4万个。邹学圣二子邹震孟长大后到杭州经商,开办了文澜堂书坊,除了印书外,还售卖家族印刷的书籍。邹学圣五子邹中原创办在兹堂书坊,和兄弟一道,从事印书事业。

邹学圣的孙辈邹士俊,又建崇圣堂书肆于苏杭售书。曾孙邹启观承上祖余绪,继志述事,“走武林、游东粤,入五羊城设书肆,广售经史秦汉诸书,”获利颇丰。第六代裔孙邹尚忠于清康熙中后期创著名古书坊“碧清堂”,八代儿孙一脉相承沿袭不断。据近年搜集到的部分账册所记,碧清堂每次发货给外埠各书店的价款就有白银近万两,外地客商前来采购的每年营业额均在10余万两白银的价值。邹学圣家族成为四堡雕版印刷大户,“殷富冠都邑”,四堡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明清时期中国古籍雕版印刷四大基地之一。

万历十五年(1587年),邹学圣筑室于鳌峰山麓,名学圣书屋。广置经史书籍,并与致仕的海阳县丞、肇庆府仓大使邹邦贤和地方名士邹邦儒、邹运光、邹峄等人讲学其间,四方士子慕名而来,享誉一方。在理学大儒的建议下,书屋更名清泉书院(清初,更名为鳌峰书院,现仅存遗址)。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邹学圣无疾而终,享年76岁。后人挽之曰:“一代贤哲辞人世,满屋诗书启后裔”

奠基四堡 垄断江南

由邹学圣开创的四堡雕版印刷业,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书坊遍布雾阁、马屋两大村庄,并辐射到严屋和上枧等村。已查实名称的明清时期书坊就有92家。清代,比较著名的书坊有雾阁的碧清堂、文海楼、文香阁、翰宝楼、五经堂、崇文楼、素位堂等,马屋的林兰堂、万竹楼、翼经堂、德文堂等。中小书坊星罗棋布,小镇从事印刷业的男女老少不下1200人,占当时四堡总人口的60%强,可谓家家无闲人,户户有书香。这些作坊都是家族家庭作坊,从版面设计、底本考据、书写校核、刨制坯版、雕刻到调墨、裁纸、印刷、装订等20多道工序,均有专人负责,分工细密,这种数十口人的家庭作坊,是近代工业的雏形。

亲属成员

编辑

祖父:邹礼崇,四堡名贤。

父亲:邹雄,堪舆大家。

妻子:邵妙正,苏州人氏。

二子:邹震孟

四子:邹希孟

五子:邹中原

孙子:邹士俊

曾孙:邹启观

第六代裔孙:邹尚忠

下一篇 邹干

上一篇 邹济